乘东风 护消纳
——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建设侧记
马恬 崔力心 胡正华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荒漠戈壁腹地,清晨卷地而过的风声依然带着凛冽的寒意。就在这每年大风天气超过200天、冬季严寒夏季酷热的地方,甘肃电网重点基建项目750千伏常乐电厂送出工程各项施工和验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常乐电厂750千伏升压站带电系统调试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标志着甘肃省“十三五”重点项目、甘肃电投常乐电厂今年6月机组并网发电的建设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作为祁韶±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配套调峰火电项目和西北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的调峰火电工程,甘肃电投常乐电厂是甘肃省新能源输出的重要配套电源,肩负着火电深度调峰、提升新能源整体外送消纳水平的重要使命,备受各界关注。在国网公司“新基建”特高压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的背景下,2020年春季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工程的启动调试增加了意料之外的挑战。为保障常乐电厂机组按计划并网发电,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后称“甘肃电科院”)的技术人员整装出发,在大漠戈壁的深处用勤勉奉献书写下甘肃电研人的风采。
技术支撑的“压舱石”
“崔工,再和你讨论一下祁连换流站6、7、8串间隔启动方式和送出线路的充电顺序。是否需要腾空母线对线路充电?中开关连锁实验放在第几步做?”王永年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与同事们推导和讨论工程启动调试方案的技术细节了。作为电科院继电保护专业的一名资深技术人员,从祁韶特高压直流工程,到河西加强工程三通道,再到常乐电厂送出,他始终活跃在甘肃各地的电网项目中。从接到常乐电厂送出工程启动调试任务开始,他和同事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幅延长。一步步的验证讨论、一次次的方案优化,“把方案做到最好,让工作顺利推进”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有永年把关,我们心里就有底,他就是我们的‘定盘星’‘压舱石’。”同事们都骄傲地说。
在电科院发挥支撑作用的工程项目中,像王永年这样的技术人员还有许多。启动调试是一项多专业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作为电力科研机构和主要的技术服务单位,电科院各专业参与项目人员克服调试工作因疫情停工、安装进度滞后带来的 种种困难。在“新基建”带来的滚滚建设高潮中,正是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发挥着技术支撑和监督的“压舱石”作用。
工程现场的“成长导航”
“330千伏甘州输变电工程竣工技术监督刚结束,我就直接从张掖赶到了玉门,投入到祁连换流站年度检修工作中了。”90后的牛浩明腼腆地笑笑,“父母打电话问了好多次什么时候能回家,我也想有时间多陪陪他们,顺便抓紧解决一下个人问题……还是先把这次调试任务完成再说吧。”他经历了戈壁风沙磨砺的笑容里带着些许歉疚,更多的是满满的认真和执着。
在接到常乐电厂送出工程现场调试的工作通知后,牛浩明毫不犹豫:“没有问题,我会提前做好现场前期安全准备工作,并提前熟悉启动设备和方案。”对这个自参加工作起就长期驻扎在各个工程和试验现场、承担设备评价试验工作的年轻人,“不计较、肯吃苦、爱钻研”是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几年时间,从入职之初的新手小白到独立承担多项二次设备评价试验的专业能手,一株曾经稚嫩的“小草”在荒漠戈壁的严寒酷暑中迅速成长为技术精湛的参天“大树”。
电科院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到职工人数的24%,青年职工培养和专业门类人才梯队建设一直是电科院党委高度重视的工作。今年以来,电科院以各重点工程现场、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导航工程”载体落地的平台,让年轻人在现场学理论、练实操、提素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专业岗位能力在新老职工之间 “无缝衔接”“薪火相传”,不断强化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青年职工在岗位能力和政治素养上的加速成长“导航”。
全力以“复”的“加速度”
身为常乐升压站带电系统调试项目部副总,胡正华年龄不大,却总是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 “老胡”。“疫情复工前后这段日子,老胡可真是辛苦了,我们还没进场的时候他就已经早出晚归守在一线,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现在复工了他又时时跟大伙儿念叨着防疫安全,解密,项目这么多事情也没见他松劲过,好多地方亲力亲为,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忙着,我们现在都管他叫拼命三郎。”同事们的调侃里有钦佩也有心疼。